来源:东方头条 时间:2020-03-17 12:27:51
“在疫情面前,没有干部和群众之分,干部更应该沉到一线去。要想掌握一手信息,不能只靠一线巡查员汇报,我们要靠双腿去走、去看,把能解决的问题现场解决好。”村书记康秀红表示。
自小年夜接到疫情防控要求后,村两委班子人员就全员到岗,不仅如此,康书记还带领村常务副书记李兰芳及班子成员,几乎每天上午巡村宅、下午巡园区企业,硬生生地走出了一天“十公里”的防控路。
园区和企业防控值守人员把她们视作村里的一线巡查员,有什么问题当场向她们反映。“每到一个点位,我们不是点到为止,而是走进村宅、走到园区企业中去,一对一的现场指导防疫。”村常务副书记李兰芳表示。
在民建村的疫情防控岗亭值守分组排班中,细心的村民发现,不仅有普通的党员、队长和村民群众,还有熟悉的村两委班子和村干部的名字。他们不是理所当然地待在办公室里,而是和大家奋战在一线,严守执勤时间和要求。“有一次镇领导来督查检查,发现我们的村委委员在执勤,很是惊讶,但在民建村,这是村干部一贯的工作作风。”刚好看到这一幕的村民说道。
会场搬到了室外,“列队式”面对面部署防控出“金点子”
疫情期间,为避免人员聚集,但通过面对面传达精神、部署工作比线上要更直接一些。民建村把会议室搬到了室外,每天或8点开早会、或17点开小结会,村干部、队长、志愿者等大家都集中在村委场地上列队听从康书记的工作安排和最新的防疫部署要求。
“有几天,又下雨、又降温,室外真的很冷,大家还是很认真地听书记传达镇防控指挥部的最新任务要求,书记就像是教官一样,但每一位都听得仔仔细细,把最新的要求牢牢记住。”李兰芳笑着说道。
一天一次“列队式”部署工作成了常态,村老龄支部书记朱国弟对这种做法称赞有加,“蛮好,我们有什么问题还可以直接提出来,大家一起出出主意。”
队长随身携带登记表,家里常备口罩、体温计,就是大家群策群力想出来的“好主意”。镇防控指挥部随时会下发已入沪人员的名单需各单位核查,晚上也需“及时排查”。队长就会第一时间上门核实信息,并让返沪人员填写登记表,同时发放口罩、体温计等,要求做好自我防护及健康监测,并告知房东、周围村民及租户互相监督。“特别是晚上,队长不可能先跑到村里打印登记表,领好口罩和体温计再去上门,这样做可以不让队长折腾。”
门岗登记处实行AB册管理,也是大家想出来的“金点子”。每天,村里安排专人到各个门岗收取登记册送回村里统一录入信息,这段时间成了门岗登记册的“真空期”。为了便于管理,两本一模一样的AB册“诞生”了。今天登在A册上,A册录入时使用B册登记,两本册子轮流登记,确保了门岗登记与信息录入同时进行。
“光靠书面通知和口头传达还不够,最好能让大家都能有意识地做好自我防护。”于是,村宅里的小喇叭发挥作用了,定时播放着最新的防控要求,宣传着科学防控知识。
“各位村民、来沪人员:为有效防控疫情,遏制疫情扩散,进出村宅请主动出示出入证、配合测量体温,无证者一律禁止出入!未登记信息者请务必主动登记信息。”
“各位村民:为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回家洗手勤脱衣,及时悬挂通风处;晨起被褥莫急叠,经常晾晒可杀菌;室内消毒不可少,洁具清理要及时。”
考虑到村里租户多,小喇叭以普通话的形式播报,由村干部专人负责,根据防控任务单及时更新播报内容,村宅巡查人员手持小喇叭,把政策要求、宣传要点带到每家每户。
居家观察定时“自报家门”,巡查、自治把好隔离“结界”
民建村外省市租户较多,目前已累计有105位居家观察人员,除做好信息核查外,村里制定了具体的隔离措施。每天上午9点及下午2点是隔离人员自测体温、电话或微信报送健康状况的时候,一旦没有“自报家门”,村里就会电话联系了解情况。
此外,村里还成立了一支由队长、老龄副书记及村民志愿者组成的隔离巡查队,每天在各个村宅巡查,不定期敲隔离对象的门,了解是否外出,督促严格遵守居家观察要求。
“我们知道村里有‘老大爷’天天巡查,还要敲门看看我们在不在,我们保证不会出去,想出去也出不去啊。”居家观察对象有些无奈,“我们需要生活物资的时候,要么求助老乡、邻居,要么就是这些‘老大爷’,他们管着我们,又为我们着想,其实挺好的。” 外省市来沪人员的自觉,还有一层原因,房东管得紧。作为房东的村民,村里自有一套管理细则,奖惩分明。
2019年7月,《民建村“美丽乡村”建设村民自治管理奖励制度》(修订版)经过村民代表大会通过后生效,《制度》明确了村民的权利义务,实行“一票否决”制,暨扣除该户全体享受奖励人员当月起的全部奖励,直至相关问题整改完毕后再恢复。该《制度》已成为村民遵守村规民约的共识,在这次疫情防控中,村民都能积极配合做好防控,签订《民建村民房出租管理承诺书》,按照“谁出租、谁负责”的工作原则,如不配合、不落实管控措施或者抵触防控工作,将不享受当年度本户的各项村民福利。
“三步法”管园区,环环相扣措施细而又细
民建村采取村-园区/楼宇-企业“三步法”的管理方式,每一层级都有一套防控指南,确保工作实而又实、细而又细。村层面以分组联络的方式,手把手指导园区或楼宇开展防疫工作。一份份的防疫物资、一叠叠的宣传通告、一句句的叮咛嘱咐,无一不温暖着园区及楼宇。
“疫情刚出现的时候,口罩、消毒水、防疫棚、耳温枪等防护物资短缺,我们看到村里把物资匀出来给我们,真的很感动。”华东理工大学梅陇科技园区相关负责人激动地说道。
工作措施之外,是温暖的人情。
村老龄支部书记朱国弟每天都坚守在门岗执勤,他随身都会携带一桶泡面。原来,有时中午忙的时候,顾不上回家吃饭,他就让其他志愿者回家,自己坚守岗位,泡泡面垫垫肚子。村老龄支部和老党员志愿者共8人,自始至终始终坚守在抗疫第一线,遇到轮休也坚持在岗,老党员们身上闪烁着的是作为党员的坚定信仰和令人动容的奉献精神。
陈爱明是一位普通在职党员,虽然平时在外工作,但当他看到支部群里发出的志愿者征集号召后,主动私信李兰芳,简单地表达了想做志愿者的意愿。没想到,这一做,就做了一个月。直到有一天,李兰芳主动询问他是否要复工了,坚持让他休整几天的时候,他才停下了执勤工作。
“像村老龄支部的老同志们以及陈爱明这样的在职党员志愿者,很让我们感动。他们的举动很平凡,但却在关键时候给了我们莫大的精神鼓舞。特殊时期,我们缺少的不正是这样的‘活雷锋’吗?”李兰芳感慨地表示,“志愿者们没有一个人问起过有饭吃吗?有补贴拿吗?村里一声号令,他们以最快的速度集合,默默地用行动在抗击疫情。”
刚开始的时候,口罩短缺,志愿者们就一个口罩用三天,晒一晒继续用,从没有抱怨过。后来,本村的教职工也到村里报到,也加入到志愿队伍中,壮大了门岗执勤力量。
疫情阻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民建村,却让我们看到心与心的距离更近了。
上一篇:中融新大铁雄新沙年产氢气破亿立方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