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知名律师

  • 18053115917
  • 知识产权

    周先生

    联系方式

    • 潍坊知名律师
    • 咨询电话:0531-80961678
    • 24小时热线:18053115917
    • 律师微信 :18053115917
    • 济南市文化东路24号

    咖啡战国时代开启,国货搅局者的逆袭“密码”

    来源:东方头条 时间:2020-03-18 14:01:50

    对于成长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我国消费者而言,说到速溶咖啡,就会想到雀巢;说到咖啡馆,则是星巴克。不同于五花八门各有千秋的奶茶店,和茶叶同属世界三大饮料之一的咖啡,在华夏大地上仍存在部分品牌的绝对垄断之势。

    但从2017年开始,这个局面正在被逐渐打破:

    2017年12月底成立的瑞幸咖啡,用火箭速度抢占着连锁咖啡的市场份额,次年12月已经拥有直营门店2073家,随后并达成了18个月闪电上市的成就,2019年12月,瑞幸的门店达到4900家,比其对标的星巴克还多600家。瑞幸用互联网思维成功撼动了看似坚不可摧的现磨咖啡市场格局。

    如果说瑞幸成功吸引了星巴克的注意,让一向顽固的龙头企业开始接触新零售,那对于雀巢而言,也同样有后来者动了自己的奶酪。2019年的双十一,雀巢从天猫咖啡品类销量第一的王座上跌落,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而美”品牌“三顿半”,很多人还是第一次听说这个品牌,却在了解的第一时间,下了单。

    国潮品牌来势汹汹,连一向小众的精品咖啡也没有漏下。2017年,GREYBOX(灰盒咖啡)完成A轮融资,获得了由君紫资本投资的1亿元人民币。而在2019年,这家精品咖啡馆却做出了令行业震惊的决定,开放加盟,目标100家加盟店。作为以咖啡豆质量取胜,注重精细化运营管理的精品咖啡,这样的决定可谓大胆。在%Arbica、Blue Bottle等国外精品咖啡进驻中国市场的的当下,GREYBOX毫无疑问是个倒行逆施的搅局者。

    时势造英雄,英雄辈出的前提则是足够宽广的历史舞台。咖啡经营者最好的时代来了,而中国市场就是他们弄潮的重要舞台。

    在全球咖啡年复合增长率仅为2%的前提下,中国市场的十年GAGR保持在了15%,增长迅猛。根据哥伦比亚国家咖啡生产者协会的数据,中国的咖啡消费量从2006年的2.6万吨增加到2018年的12.8万吨。但即便如此飞速的增长,仍留有大量的市场空白。2019年,中国每年的人均咖啡饮用为6-8杯,相比之下,美国是388杯,日本是279杯。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咖啡市场远未饱和。

    有机构预测,中国的咖啡市场规模在2020年将达到3000亿元。掘金咖啡赛道,是众多投资人和创业者心中的执念。在庞大的市场和凶猛的对手面前,脱颖而出的“国潮”品牌都有着独树一帜的策略方法,破解他们的成功密码,将成为未来更多草根创业者进入这一领域的秘籍。

    我们希望在这篇文章中探讨以下问题:

    1. 庞大的咖啡市场分类庞杂,创业者该选择哪个细分赛道?

    2. 踌躇满志进入咖啡行业的挑战者那么多,为什么最终脱颖而出的是瑞幸和三顿半们?

    3. 解码这些初创咖啡企业的阶段性成功秘诀,其背后有哪些共通的逻辑?

    4. 在咖啡领域,新晋创业者能否真正打败行业巨无霸?

    Part1 真正的对手是谁?

    当创业者想要掘金咖啡市场,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进军哪一个细分赛道,并明确自己要面对的竞争对手是谁。

    瑞幸和很多连锁咖啡创业者,始终旗帜鲜明地表示要颠覆星巴克。但实际上,瑞幸们的对手一开始就不是星巴克,而他们自己,可能也深谙这一点。

    媒体在2019年五月的调查表明,瑞幸和星巴克的受众重合度不到8%。

    从定价上来看,因从未停歇的补贴,瑞幸的平均客单价在约10-15元之间,主要消费者是上班族,更受男性群体偏爱;星巴克的客单价在30-40元,偏商旅人士,女性群体为主导。

    这实在是让人困惑的发现,众所周知,咖啡按照消费方式可以分为现磨咖啡、即饮咖啡、速溶咖啡三类。这样来看,似乎我们认为瑞幸作为星巴克的竞对没有任何问题,但从实际上两家争夺的消费者及其定价策略来看,他们并不是真正的竞争对手。

    每个人的消费行为都有其原因,咖啡作为拥有悠久历史的功能型饮料,可以满足人类的四层需求,从低到高分别为生理-情感-社交-体验。星巴克在多年前第一次提出了第三空间的概念,去星巴克喝咖啡兼顾了生理需求(提神解渴)、情感需求(放松身心的小憩),并对一些消费者来说意味着会议交流等社交需求,主张即买即走的瑞幸咖啡,显然只追求前两种需求和极致的性价比,二者并不构成竞争。瑞幸的竞争者是主打咖啡外卖的连咖啡和超市8-15元价位的即饮咖啡和湃客、7-11等便利店咖啡。

    按照咖啡形态来区分行业的方法,对于市场竞争而言存在的指导意义,远远小于以消费场景和目标消费者来区分的意义。因为在当下的咖啡市场中,消费者的选择实在太过庞杂,想要占据他们的心智,首先要是满足“需要”,更进一步则是让其觉得“值得”,也就是极致的“性价比”。

    因此,我们更认同基于消费者需求而划分的咖啡类别,作为行业创业者,率先明白自己想要进军哪一类人群,并且想要满足怎样的需求,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但值得庆幸的是,无论位于需求的那一个层级,咖啡的市场都足够庞大。目前中国的咖啡消费,72%集中于速溶咖啡,10%为即饮咖啡,18%为现磨咖啡。但在咖啡饮用第一大国美国,现磨咖啡占据绝对的领导位置,在亚洲第一咖啡消费国日本,最受欢迎的则是即饮咖啡。每一个国家因为国情和历史的不同,会演变出不同的市场形态,对于尚在市场培育期的中国大陆,产品的形态可能并不是第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的产品是否足够吸引人。

    Part2 产品定位:他们共同的“秘密”

    在英雄辈出的咖啡战国时代,脱颖而出的国潮品牌有哪些共同的秘密?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应该就是——“消费升级”。

    瑞幸咖啡的客单价在10-15之间,其主要受众是写字楼的白领人群,并不提供可供社交的空间,从这样的场景出发,瑞幸冲击的是即饮咖啡的市场,曾经花5-10元购买罐装咖啡的白领人群,只要多花1-5元,就可以享用一杯热气腾腾的现磨咖啡。这就是瑞幸对瓶装/罐装即饮咖啡的消费升级。

    三顿半每一颗速溶咖啡的单价在6-8元,主打超即溶咖啡,0-7号分别代表不同的烘焙程度,同时,独出心裁的彩色小罐包装足够吸睛,相对于均价1元/包的速溶咖啡,和3-5元/包的挂耳咖啡,三顿半用略高于此的价格带来了更优质的饮用体验和消费感受,贩卖的不仅是口感更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无疑也是一次消费升级。

    GREYBOX 的定位是选取80分以上的咖啡豆的精品咖啡馆,但其咖啡单价却并未如国外精品咖啡馆那样高昂,以拿铁来说,仅比星巴克贵10元钱,我们发现,在大众点评的用户提问中,最多人问的问题是:这里是否有包间?是否可以开会?是否可以带狗——消费者更多关注的是空间体验,而非咖啡文化,这和对风味极度在意的精品咖啡馆定位还是有所偏差。显然,国内精品咖啡馆,是对星巴克、漫咖啡这样的连锁现磨咖啡馆的消费升级。

    由此观之,三顿半对标现磨咖啡,但事实上是对速溶咖啡的消费升级;瑞幸对标星巴克,但事实上是对即饮咖啡的消费升级;GREYBOX对标精品咖啡馆,实际上却是对星巴克的消费升级。

    消费升级是我国未来经济社会的主旋律,人们都会愿意多花一点小钱,享受比以往更高的品质。有限度的升级,极高的性价比,无疑是最吸引人的。

    Part3 运营及基因:瑞幸不可复制

    大钲资本黎辉曾有言:“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瑞幸是一家数据驱动公司。”

    瑞幸看似以速度至上的运营背后,是对数据精确的拿捏。据悉,正当疫情期间星巴克多店关闭的同时,瑞幸却持续发放补贴优惠,并且,悄悄涨价了一元。

    消费者并没有感受到明显的变化,毕竟始终没人能弄懂瑞幸的咖啡到底是多少钱一杯。常年的折扣和买一赠一等活动,让消费者觉得瑞幸=白菜价。

    根据媒体的计算,瑞幸在过去的一年时间中,一直在用动态优惠调整的方式悄然涨价,而对于全国拥有近5000家门店的瑞幸来说,微小的调整就会带来巨大的规模效益。而这次涨价,其背后的原因也是瑞幸早已通过规模效应,将成本压缩到最低,无可再降,想要进一步提高收益,只能通过涨价。

    根据媒体的计算,从2018年1季度到2019年1季度的一年间,除去固定的门店成本,瑞幸的原材料成本变化不大,但是,包括仓储、物流、低价直销消耗品等可变成本从单件4.08元降低至0.9元。其原因都是瑞幸的规模效应带来的强大议价能力和成本摊薄。

    先开店,后赚钱。瑞幸的套路短期内无人可以复制,其背后是钱治亚和神州系强大的运营能力以及资本的大力加持。

    对于初出茅庐的创业者而言,如若没有瑞幸这样强大的背景,线下连锁咖啡店不是不可以开,但是走规模效应怕是此路不通了。

    GREYBOX的身后并非没有大佬撑腰,其背后老板是主打高端玫瑰及珠宝品牌的roseonly。这样的基因和精品咖啡的定位,注定其不会选择薄利多销来获取利润的道路,略高于星巴克的价位,保证了一定程度的利润空间,同时,通过精品咖啡教室来强调“空间”和“体验”,用服务更少人,但更高的客单价来获取更多收益。这和奢侈品牌的运营思路是一致的。但同时,通过“接地气”的加盟方式,可以更快速地拓展市场并回流资金。但无可避免的是行业内对其能否保证饮品水准的疑惑。但也有人认为,对于尚不成熟的中国咖啡市场来说,消费者对于直营和加盟店没有明确的区分,GREYBOX的另辟蹊径也许恰恰是破局的正确思路。

    Part4 渠道与营销:“新品”与“网红”

    和线下连锁店对运营能力的考验不同,咖啡新零售品牌们最愁的是如何让消费者注意到自己,并认可自己。渠道与营销,才是最关键的。

    2015创立的三顿半,起初推出的挂耳咖啡等单品并不成功,直到2018年转战天猫,并将超速溶咖啡的sku扩展到8个,借助双十一一炮打响,成为新晋“网红”品牌。并在2019年双十一销量超越老大哥雀巢。

    淘宝强大的数据支持和渠道倾斜是基础,三顿半的脱颖而出更关键的因素是“新品”的力量,双十一期间,消费者“囤货”的想法空前强烈,三顿半吸睛的产品包装和“超速溶现磨”咖啡的定位,以及0-7号不同烘焙度的噱头,加之李佳琦等主播的宣传,迅速让其成为“网红”品牌。与其相类似的国货还有“完美日记”。

    但吸睛的代价是必须不断研发新的产品,知乎上相关KOL对三顿半的评价是口感不错,但相较于挂耳咖啡优势并不明显,如果想持续获得青睐,必须不断有独树一帜的新品推出。被喜新厌旧的年轻消费者淡忘——这是悬在三顿半头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

    结语:做五十年以上的生意,赚长情的钱

    毋庸置疑,咖啡市场上,国潮品牌风头正劲。回到我们最后的一个问题,在未来,这些新晋创业者,是否可以打败行业巨无霸呢?

    这个问题,怕是要用数十年的时间来回答。星巴克成立于1971年,雀巢拥有150年的历史,食品行业是一个长情的领域,就像是老干妈之于国外的留学生,什么味道都比不上儿时的味道。

    我国的消费者,尚未养成每天喝一杯咖啡的习惯,而这一习惯的养成,可能需要十余年甚至几十年的市场培育。以日本为例,现在咖啡最大的消费者并不是年轻人,而是50岁往上的中老年人,而他们的习惯,是日本上世纪八十年代经济腾飞时培养起来的。

    专注且长情,是我们认为食品行业从业者的必备态度。星巴克将自己的包装咖啡业务交给了雀巢,而雀巢也从不直接涉足咖啡连锁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能力圈,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才是长久之道。

    中国的咖啡市场,看似百家争鸣,实则仍是一片待发掘的蓝海,我们不光要看现在谁笑的最甜,更要看谁能笑到最后。


    上一篇:受新冠疫情影响,墨西哥股市17日首次发生熔断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