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知名律师

  • 18053115917
  • 知识产权

    周先生

    联系方式

    • 潍坊知名律师
    • 咨询电话:0531-80961678
    • 24小时热线:18053115917
    • 律师微信 :18053115917
    • 济南市文化东路24号

    电影《影》:莎士比亚式的悲剧,张艺谋的色彩运用与权谋腹黑

    来源:东方头条 时间:2020-03-23 19:55:03

    作为第五代导演的代表性人物,张艺谋的作品一直都有着争议。

    不管是90年代获得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的《红高粱》以及获得威尼斯金狮奖最佳影片的《秋菊打官司》,还是新世纪之后,采取好莱坞制作模式的《英雄》和《长城》等电影。

    围绕在张艺谋身上的,始终都有着对中国文化元素的空洞堆砌使用的争议。

    这一个争议,随着电影《影》的上映,就更加明显了。

    电影《影》主要讲述了沛国国军沛良、沛国都督子虞、都督替身境州、都督夫人小艾和敌对国将军杨苍几人之间,所展开的勾心斗角的故事。

    但在影像效果上,却是别树一帜前所未有,采取了水墨风格。

    最大的亮点,也是最大的争议

    抛开电影的剧情和主题,《影》这部电影最大的特点,也是宣发时候最大亮点,就是号称采取了水墨风格的制作。

    而观众对于张艺谋在电影上色彩的运用,基本的印象都是,大红大绿等等浓墨重彩的饱满运用,故而,在宣布《影》会采取中国式审美重要组成部分的水墨风格进行视觉呈现,就足够引起观众的关注了。

    而《影》全片所采用的黑白灰色调,留白写意的构图形式,也确实令人耳目一新。

    而为了呈现这一独特的视觉效果,张艺谋在拍摄的时候,就做了相当大胆的努力。从服化道景等等方面,都力求还原水墨的风格。

    甚至为了为了保持水墨的风格,拍摄现场永远都是湿漉漉的,演员只要是开机就是在淋雨吹风,即使是在室内,也要通过各种手段是实现下雨和吹风的条件。

    而整部电影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一点一点呈现出水墨画风。

    但是最后在观众的眼中,就是难说,像是看了一场黑白武侠片,还不知道这不是真的武侠片,看不懂电影想说什么,但又想继续看下去。

    作为摄影出身的张艺谋,在自己导演的电影中,对于色彩一直都有自己独特的运用。

    典型的例子就在《我的父亲母亲》这部电影中,当剧情在父母温馨而美好的回忆中的时候,色彩是温暖而丰富;

    但是当回到冰冷的现实,画面的色彩就成了黑白并单调。

    还有在《英雄》中,残剑和飞雪服饰的不同色系,代表了两人不同的性格等等。

    张艺谋一贯喜欢用颜色来构建场景氛围和人物内心,即使观众看不懂剧情,但是也能通过色彩来看懂氛围。

    所以,斯皮尔伯格在评价《英雄》的时候说,这部电影即使没有台词,我也能够看懂。

    而《影》这部电影,尽管片方在宣传的时候,电影的影像风格是汲取了中国水墨的风格,但观众买票进场,看到的却是一场黑白的湿漉漉的影像,丝毫没有中国水墨风格的真正“留白”的神韵。

    但正是在这样阴暗、湿漉的场景中,一场关于权力的厮杀正在逐渐走向高潮,同时也凸显了电影的主题:权力的厮杀,人性的挣扎,都是阴暗的。

    尔虞我诈是权谋

    很多人将《影》和黑泽明的《影武者》进行对比。

    两部电影也确实有着太多相似的地方,导演都对色彩运用是大师级的创作者,并且都是关于替身的电影。

    但是黑泽明的《影武者》所展现的是对武士精神的向往,以及对武士阶级衰落的惋惜。

    但是《影》作为改编自朱苏进的《三国·荆州》故事,尽管对其故事内容进行了架空,但本质上说的还是尔虞我诈的权谋故事。

    尽管张艺谋此前也拍过《十面埋伏》和《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权谋电影,但口碑却不怎么好。

    反而是被观众嘲讽为“披着中国外皮的洋故事”的《英雄》取得较好的成绩和口碑。

    《英雄》的成绩乃当年的票房冠军,并将中国电影市场拉进了亿级市场,正是拉开了中国大片的时代帷幕,从任何角度来编写中国电影史,《英雄》都是一部无法绕开的电影。

    《英雄》的主题是“选择杀一人来安慰百万冤魂,还是保一人以护天下和平?”,全片围绕着权术而展开。

    16年过去后,观众本以为张艺谋会有所长进,而张艺谋在采访的时候说,他理想中的《影》这部电影,是一出带有明显莎士比亚式的悲剧,在这场悲剧之中,能够看到人性的挣扎。

    但最后所呈现出来的效果却是《影》落入了厚黑权谋的窠臼:一次剧情的反转,权欲与嫉妒交织等等,并没有更为恢弘的主题。

    相比起16年前的《英雄》,尽管《英雄》由于过度繁复的形式感,但在立意上比起《影》而言,显然要高过不少。

    这也是在进入新世纪之后,张艺谋,或者说全体第五代导演,在资本的裹挟之下,似乎已经失去了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那种对现实议题的进行自我反思的创作习惯。

    或者说他们集体陷入了创作的迷茫当中,看不懂市场,看不懂观众想看什么,即使是创作历史题材的时候,依旧深陷艺术与市场的挣扎之中,无法自拔。

    但相比起《英雄》显得有些伟大和崇高的命题,也让观众感到不那么真实的感觉,《影》则是让观众有一种真实感。

    在张艺谋以往有关权谋的电影中,基本上都是代表着正统和权力取得了胜利,《英雄》当中的秦始皇和《满城尽带黄金甲》当中的王。

    但是在《影》中,取得最终胜利的,不是权谋这盘棋的两个棋手——沛国的王和沛国的都督子虞,而是原本作为棋子的“影子”和替身境州。

    但在最后,都督夫人小艾能够明显地感受到,境州获得权力之后,反而一改此前作为小人物的战战兢兢,变得恐怖了起来。

    从这一点看来,《影》向观众展示了权力权谋当中黑暗的一面,以及众人飞蛾扑火,渴望拥有权力的人性心理。

    滥用中国文化?还是宣传的噱头?

    张艺谋的大多数电影,或多或少都带有中国文化意象的存在。

    但张艺谋对于这种文化意象的运用,就一直受到争议。

    张艺谋曾经说过“面对好莱坞大片,国产电影应该考虑对中国电影传统的传承,也要考虑失去独特价值观和美学的潜在风险。”

    不知道是不是这样的原因,即使经历了上一部作品《长城》失败后,被质疑对秦腔、孔明灯、黑火药等等中国元素的简单堆砌之后。

    在《影》之中,依然加入了诸如太极、书法、古琴、竹林等等大量的中国元素。

    甚至是在战斗场景中,都有着极为写意的一幕:水珠缓慢地滴落的特写镜头,旋转的雨伞击落大刀,这样饱含“以柔克刚”的概念镜头。

    或许正是因为国内电影行业的形式的贫乏,以及对中国审美的缺失,才使得张艺谋在中国传统元素和审美上孜孜不倦的追求。

    至于张艺谋是否存在对中国文化元素的过度使用?

    相信看到这里,大家也已经有了答案,确实!张艺谋的电影存在着对中国文化元素过度使用的痕迹。

    尤其是在早期让张艺谋声名鹊起的《红高粱》和《大红灯笼高高挂》中,更是存在着被当时民俗学者所指出的“伪民俗”。

    但中国传统文传承至今,若是让中国人自己说出“传统文化的内核和神韵”,相信大家也是胸有丘壑,但大多是“欲辩已忘言”,最后只能悻悻地抛下一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即使是现在十分流行的“国学”、“汉服”等等热潮,也不过是国人对于传统文化的改良和亚文化圈子的流行现象罢了。

    电影作为影音艺术,其本质是讲述故事,至于在电影中插入一些文化意象,只要是不会让观众出戏,那么这种程度的插入,也是无伤大雅的。

    而《影》这部电影,采用了黑白灰三种色调,这样极端的风格的视觉,展现了权谋的厚黑世界,才是电影的主题。

    至于水墨画的理念,不过是张艺谋的宣传噱头罢了,但利用色彩来辅助叙事,也是一种拍摄手段。

    结尾

    在新千年后,被资本绑架的张艺谋,在拍摄电影的时候,既要考虑资本方的喜好、又要思考市场的喜好,更要揣摩自己的特点等等。

    相比起八九十年而言,新千年后张艺谋反而没有那么张艺谋了,在商业和艺术的拉扯中,张艺谋始终找不准自己的定位,像是所在资本背后的影子,以往的才华横溢都被隐藏了起来。

    而在《影》中,通过对全新水墨视角的运用,对权谋的全新看法,也是张艺谋在新千年之后,重新将自己的棱角展出来。

    所以,才能看到《影》这样一部颇有历史三味的电影。


    上一篇:高伟光 “糙”到极致自然帅 “美”到极致自然仙 好演技无需证明

    下一篇:最后一页